北京 记者
两会期间,留守儿童是个热得发烫的话题,代表委员们开出来无数温暖得烫人心胸的药方。但综合分析,记者发现这些建议和思路在探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存在就“留守”谈留守,就“儿童”谈儿童倾向,能否逆向思维,由“儿童”及“父母”,由“留守”转向“跟随”?
养不教,父之过。在讨论研究乃至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委员代表无不强调政府和社会的职责。强调社会和政府的责任是必须的,但如忽略了父母对孩子的责任,问题将难以从根本上获得解决。这里,我们先不讨论父母如何对子女负责的问题,且看三个导致留守儿童问题严峻、又必须从父母身上获得根本解决的问题——
一是超生儿童“两头养”现象。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实施数十年成效显著,在许多农村地区,也实行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但在农村外出务工人群中,生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并不鲜见,或许还占相当比例。这些孩子大多是“两头养”,家中的老人养一个或两个,在外挣钱的父母养一两个。对于流出地和流入地的计划生育主管部门或有关管理部门,两头的孩子数量都没有超生。超生致使留守儿童问题严峻化,必须也只能从父母身上才能遏制问题继续恶化。
二是“女童留守”现象。从记者近年的观察来看,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现象的思想依然很盛,两个甚至多个孩子的进城务工人员,必须选择子女留守农村的话,大多是女童被留守在农村,男童随父母进城以获得更多的亲情照料和相对较好的教育等资源。长此以往,仅仅考虑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然不够全面,还应从更为宏观的层次考虑国民素质的综合平衡提高。
三是“有心生、无力养”现象。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对父母应尽的法定监护孩子义务、如何教育抚养孩子、如何与孩子沟通等缺乏基本常识,存在“有心生、无力养”现象。在考虑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仅就儿童谈儿童是不全面的,应该将目光及于父母,提高他抚育儿童的综合素质。
饭菜是别人锅里的香,孩子永远是自己的亲。如果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不忽视父母的责任,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尽量为他们创造“能够负责”的条件和环境,情况势必会好得多。
记者无意间看到一个镜头,在就留守儿童问题对留守农村的孩子进行采访时,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充满渴望地对着摄像机镜头说:“要是能跟爸妈在一起,就是挨打也愿意。”采用“逆向思维”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值得考虑,即强调解决“留守”带来的问题转向创造条件让孩子“跟随”父母。事实上,政府为此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一起就读等等。能否有更多更好举措创造“跟随”条件,不失为一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