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 记者席斯 “从 2007 年的预算报告来看,财政支出结构呈现出一种转折性的变化,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性支出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高增长”,刚刚听完两会 2006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 预算安排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便评论道。
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的教育支出比 2006年增长41.7%,医疗卫生支出比2006年增长 86.8%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比2006年增长 13.9% ;科技投入比 2006年增长 20.1%。
“今年的预算报告体现了财政模式从“建设性”向“公共化”转变已经从一种理念变成了实际的过程”,刘尚希对记者说。
一般把政府支出分为三部分,即:以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为主的维持性支出;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经济性支出;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为主的社会性支出。
国际上,三大支出的变化轨迹是,随着经济增长,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的比重呈递减趋势,而社会性支出快速递增。
在中国,不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费都是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尤其从二五到七五时期( 1953年- 1980年),经济建设费支出比重一直都在 50 %以上,最高时曾到过66%。同时,社会性支出比重只有百分之十几。
此后,社会性支出一直徘徊在20%以上 30%以下,从1998年到 2005 年七年间,全国财政社会性支出比重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直到 2006年停止下降。
07 年根据预算安排,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社保就业和三农投入等社会性支出所占比重比上年增加 0.54%,为 29.73%。
受中央财政支出结构导向影响,地方财政支出也开始向社会性支出方面倾斜。
今年两会期间,江苏省省委书记李源潮谈江苏4000 亿财政收入如何分配时说。抛去上缴中央的60 %,公共开支、政府运行、基础建设为地方财政支出三大块,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涉及民生的公共开支,一年全省将增长三百到四百亿。
“目前我们国家没有设定所谓的合理比重,这个比重与每个国家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阶段相关,但社会性支出是否短缺,这是实实在在能看得到的,我们在教育,医保、养老等方面存在很大缺口”,刘尚希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