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政经要闻 > 数据

打破城乡二元制:无为县农民工“突围”样本

   
作者:
发布日期:2008-10-21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这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就“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全新表述,也是自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2005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后,决策层第一次集中用“发展阶段”、“关键时刻”和“重要时期”给予明确具体的概括和论断。

力破城乡分割 突破口在城镇化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了体制改革研究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原教育长李兴山,城镇化政策研究者、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三农”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和刚刚参加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党外人士座谈会的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等权威人士。他们对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政策的新指向,向本刊记者作了初步的判断、分析和前瞻。

受访专家具体分析说,对于当前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全会特别强调,“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并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放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要求”的战略位置上。提出要“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将之作为下阶段改革开放和农村改革应该把握的“重点”。

值得关注的新亮点是,全会对之明确排出了时间表:“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进而指出,下一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遵循的重大原则之一就是,“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多位专家认为,这些全新而具体的表述,着重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加快形成,着重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基本建立,“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

农民工“突围”无为样本

农民工向城市的“突围”,是一次混合着成功与辛酸、喜悦和泪水的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迁移。它给城市化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也以特殊的方式反哺着农村。

以输出“无为保姆”闻名遐迩的安徽无为县,当地人对“保姆”两个字的认识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

姚沟镇农民王爱华说,以前进城做保姆,自个儿都脸红。背后也有人指指戳戳。如今我们拿它当一个好职业来看,在北京抢手得很呢。县里、乡里还搞了“保姆礼仪培训”“烹饪技术培训”,要把这个“劳务名牌”叫得更响!

如今,整个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认识在深化。在广东东莞市,600万农民工支撑着城市的工业体系,市民们亲切地称农民工为“新莞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农民工,没有农民工就没有东莞的今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共识。

安徽省政府参事何开荫认为,容量庞大的“农民工经济”,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家庭联产承包制推行后,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村再也容纳不了巨大就业,加上阶段性增收难,亿万农民在生存与发展双重压力下进城务工,是对城乡二元分割的一次“大突围”!

正如乡镇企业崛起对应了中国快速工业化过程一样,农民工对应了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今天,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流动的“血液”。但他们今天得到的应有尊重,却经历了令人感慨的一波三折。

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首次出现“农民工”一词。上世纪80年代后期,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力提出旺盛需求,农民工进城出现“第一个潮头”。1992年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大量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春节返乡形成壮观的“民工潮”,更令国人印象深刻。

“突围”总是伴随着阵痛!正如栗洋的感受一样:我刚进城时,最受不了的,就是时时要“挨白眼”。生活环境差、权益得不到保障、遭受就业歧视甚至拿不到应得的工资……一系列问题曾深深困扰亿万农民工。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为了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对农民外出务工采取了积极引导政策。2003年和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两次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切实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出台,对保障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各地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陆续出台,从农村“突围”而出的农民在城市“腰杆儿”逐渐挺直了,更多的劳动力流进城市。

农民工“突围”,在城市创造了什么?王开玉说,农民工冲破二元分割传统体制,为城市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立下首功。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农民工不仅成了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每年数百万人成为“新市民”。

农民工“突围”,为农村带来了什么?专家估计农民工群体每年带回农村的现金不低于3000亿元,成为发展农业、改善生活的“资金干渠”。

在无为县,何帮喜成了响当当的名字,他被看成一个崭新农民工群体的标志人物。20年前怀揣120元出外谋生的“小木匠”,外出务工挣票子、长见识,如今回乡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保龄球道板厂。如今,农民工已分化为不同群体:一部分在城乡间流动,亦工亦农;一部分定居城市,成为新市民;何帮喜代表的返乡创业“凤还巢”群体,日渐受到各地的重视和扶持。去年无为县引进资金中,70%是农民工回乡投资的。到2007年底,农民工回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500万人,累计安排3000万人就业。

在安徽霍邱、金寨等县,记者与大量农民工座谈。他们说出了“三大渴望”:一是建立城乡统一、没有歧视的用工市场。完善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二是降低农民工入城定居的门槛。三是解决农民工在乡村的“遗留问题”,如加快土地流转、闲置房产的流转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在此之前,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已在成都、重庆等地进入了试验层面。打破城乡、地区就业壁垒,建立跨地区、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不再是遥远的梦。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2001-2008
Baidu
map